摄像机与单反
北美票房榜(2012年02月24日—2012年02月26日)《勇者行动》本片在3039家院线公映,周末三日拿下2470万美金的开画票房。不过鉴于本片只有1200万美元的成本,所以前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对比性,这是一部用佳能5DII相机和蔡司ZF卡口镜头以及潘那维申Primo系列镜头拍摄出来的电影。剧组一共用了三支蔡司ZF镜头,分别是18mm、21mm和25mm焦距的镜头。
Greg Yaitanes称,他在拍摄《豪斯医生》第六季完结篇时,使用的是佳能EOS 5D Mark II的1080/24p模式,搭配全系列佳能定焦镜头和24-70、70-200变焦镜头。16GB CF卡每片可拍摄22分钟左右的素材。大部分时间内他都使用手持拍摄,也应用了一款小巧的三脚架。最后他表示,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种方案,DSLR拍视频“代表着未来”。
主要内容
基本原理及操作
构图
机位
运动镜头
基本原理及操作
光圈(IRIS)
指镜头内重叠的金属叶片所围成的孔径大小,在曝光时间确定的情形下,光圈越大,底片的曝光量就越大。
光圈大小用f值来表示,F值:f/4,f/5.6,f/8,f/11,f/16,f/22,f值每减少一级,光圈就变大一倍,进光量就增加一倍。
ND滤镜(ND FILTER)
基本原理及操作
快门(Shutter)
快门速度控制相机内幕帘开启的时间长短。快门速度越长,进光量越多。
一般的快门速度:1/2秒,1/4秒,1/8秒,1/15秒, 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每增加或减少一挡,曝光量就会加倍或减半。
基本原理及操作
ISO
成像原件的 感光度 ,也就是成像原件对光的 敏感程度 。当镜头进光量相同时 ISO越高, 照片越亮
ISO过高时会影响图像质量 噪点增多 。现代相机ISO一般能达到 100 - 3200 但常用的一般不超过 1000
增益:增益( GAIN)每增加6db相当于增加一挡光圈。
基本原理及操作
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针对不同色温条件下,通过调整摄像机内部的色彩电路使拍摄出来的影像抵消偏色,更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白平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任意色温条件下,摄像机镜头所拍摄的标准白色经过电路的调整,使之成像后仍然为白色。
基本原理及操作
景深
所谓景深,就是当焦距对准某一点时,其前后都仍可清晰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称之为小景深)。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称之为大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
感光元件--CCD CMOS
数码单反相机的感光元件长宽比多为3∶2,其尺寸标示方法有所不同,一般用感光元件尺寸类型标示。
主要分为全画幅Full Frame(接近或等于135画幅,如佳能1Ds系列、5D Mark II的36.0mm×24.0mm,尼康D3、D700的36.0mm×23.9mm,尼康D3x、索尼α900的35.9mm×24mm,佳能5D的35.8mm×23.9mm等)、
APS-H尺寸(佳能1D 系列的28.1mm×18.7mm,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1.3)、
APS-C尺寸(如23.6mm×15.8mm、22.2mm×14.8mm、20.7mm×13.8mm等,镜头焦距转换系数分别为1.5、1.6和1.7)。
奥林巴斯、松下数码单反相机所用的感光元件尺寸为17.3mm×13.0mm,长宽比为4∶3,镜头焦距转换系数为2.0。
感光元件为12.8mm×9.6mm时,它是1英寸感光元件
基本原理及操作
镜头及焦段
20mm超广角镜头:94度的视野,适合大景的拍摄和夸张描写,近距离拍摄时,左右两边会有变形。
24mm超广角镜头:94度的视野,适合大景的拍摄。
28mm广角镜头:74度的视野,适合一般的旅游照、风景照、纪实摄影等。
30mm广角镜头:70度的视野,适合一般的旅游照、风景照、纪实摄影等。
35mm广角镜头:62度的视野,适合一般的旅游照、风景照、纪实摄影等。
50mm标准镜头:45度的视野,视野和透视感最接近人眼,几乎不变形,适合团体摄影、人像、生活照写真、纪实摄影等。
85mm人像镜头:28度的视野,极适合拍摄七分身、半身、大头照。
105mm人像镜头:23度的视野,极适合拍摄七分身、半身、大头照,有略微压缩感。
135mm人像镜头:18度的视野,极适合拍摄七分身、半身、大头照,有轻微压缩感。
180mm望远镜头:13度的视野,极适合拍摄七分身、半身、大头照、全身照,中等压缩感,能将远处的景观拉近。
200mm望远镜头:12度的视野,极适合拍摄七分身、半身、大头照、全身照,中等压缩感,能将远处的景观拉近。
基本原理及操作
变焦及对焦
基本原理及操作
视频格式
1920X1080
1280X720
逐行 隔行
编码格式
码率
作业及考试
房间里
外面
不同焦距同一景别
构图
景别
角度
结构
构图
景别的运用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大特写
远景
全景
中景
近景
特写
大特写
合理利用远、全、中、近、特
景别的取舍主要要根据拍摄所要表达的主题来选择,我们不是为了构图而构图,这一点一定要牢记在心;比如拍一个讲座或者晚会,第一个画面往往是一个全景
人物演讲或者说话,往往使用中景或者近景,而又以中景使用较多
面部表情、手部的表演、手工制作等事件往往使用特写
构图
构图基本原则
平衡-九宫格原则
行走空间与多余空间
减法法则
整洁
色彩平衡
画面构图
一个画面当中在黄金分割点的事物是最能引起视觉注意的坐标,而不是大家浅显感觉的中点,所以尽量避免将主体放在中心的做法。
如果有了陪体,比如说很多人在一排,那么一定要将重要人物排在中心。
大致就是将一个画面用两条竖线和两条横线分为九个部分,那么四条线的四个交点基本上就是人的视觉中心,将主体放在交点上可以引起人的视觉注意的。(井字构图法)
色彩构图:如果整个画面都是绿的,只有一点红,那么无论这点红在哪个位置,总能引起人的视觉注意。
静动对比构图: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车辆来来往往,只有主角在街上慢慢行走,那么我们自然就注意他而忽略了其它的背景。同理,所有的都是静止的,一个物体在动,我们也会自然的注意它。
构图
角度的运用
平摄
仰摄
俯摄
主体视角
镜头长度
标准固定镜头不同景别看清楚镜头内容的时间
全景 7~8秒
中景4~5秒
近景2.5~3秒
特写1~1.5秒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剪辑编辑过程中要注意画面内容的多少以及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来决定需要的镜头
对白
对白
对白
对白
对白
对白
对白
对白
越轴
动态拍摄
是指对摄像机位置进行安排的各要素中,一项或全部要素发生变化时的镜头拍摄。像推、拉、摇、移、跟、甩等镜头的拍摄,都属于动态拍摄。例如对人员混乱的新闻现场、繁华的街道的拍摄都属于动态拍摄。
动态拍摄
摄像机运动是画面表现动感的主要外在运动形式之一,在不中断拍摄的情况下,形成视点、场景空间、画面构图、表现对象的变化,在镜头内部形成多构图、多元素的组合。
运动镜头能增强画面动感,扩大镜头视野影响着相应的速度和节奏,赋予画面独特的感情色彩,使观众在画面上直接感受到运动的画面效果。
通过摄像机的运动产生了多变的拍摄角度,反映了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多变的空间关系与层次 ,形成了多角度动态构图的画面与美学效果。因此.运动拍摄也使人们的视听心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动态拍摄
(1)介绍环境,介绍事件发生的地点。运动镜
头可以扩大镜头视野,客观介绍环境
(2)客观描述主体情况
(3)可使固定景物“动”起来
(4)引起观众心理联想
(5)形成电视片节奏
(6)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
(7)利于表现事物细节和人物情绪
动态拍摄
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要求: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一般地,有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景色。
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要求: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 (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精确。
把一个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拍得足够长 (约8s~10s).可以把它当作三个镜头来用,称为多功用镜头。
动态拍摄
推镜头拍摄:是摄像机向被拍摄对象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使其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
动态拍摄
推镜头具有明确的推进方向和主体目标,这就是推镜头所要强调和表现的被摄主体。所以,推镜头表现的重点在落幅,关键是“推”出了什么而不是推的过程。
变焦推镜头是显得把场景拉近到观众面前,就像我们使用望远镜规察远处的景物一样;而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则是显得让观众进入场景中间,物体空间关系在不断变化。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可产生“引人入境”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动态拍摄
拉镜头拍摄:
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拉的过程中造成画面框架的向后运动,使画面从某一主体逐渐退向远方,画面表现出视点后移,呈现出一种较小景别向较大景别连续渐变的过程。随镜头向后拉开,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看起来由大变小,主体周围的环境则由小变大,逐渐展开空间范围。
拉镜头也可以表现疏离、远去、离别等情绪
动态拍摄
推镜头要有明确的意义,对落幅画面一定要有明确的设计,要特别注意拍摄中重点是推出什么,如细节、情绪或是情节上的戏剧元素等,如果镜头推上以后画面里并没有出现重要的或人们内心期待出现的东西,观众就会感到不满足。
镜头起、落幅画面都要留有足够的长度。在推进过程中,画面构图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上,推进速度要与画面内情绪和节奏相一致。
动态拍摄
拉镜头起幅画面应成为整个镜头的主体或构图中心,拉镜头时视角变宽,要注意落幅画面的饱满充实,落幅要停稳,禁止半途中止或变换镜头,拉镜头的速度也要注意有情绪的依据。
与拍摄推镜头时需要严格控制镜头落幅画面构图的情形相比,拍摄拉镜头显得较为容易。因此有些摄像人员在实际拍摄操作时,常出现拍摄镜头素材中拉镜头较多、推镜头较少的情况,结果可能会造成后期编辑上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希望能予以注意。
动态拍摄
摇镜头拍摄:是指当摄像机机位不动,借助与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或拍摄者自身做支点,变动摄像机光学镜头轴线的拍摄方法。由拍摄者控制的摇摄方向、角度、速度等均能使摇镜头画面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摇镜头是最常见的镜头运动形式,在各类运动拍摄中应用最广泛,出现次数最频繁与其它运动形式交融也最为密切。
动态拍摄
摇镜头的分类:
水平摇(横摇)—左摇(Pan Left)、右
摇(Pan Right)
按摇的方向 垂直摇(竖摇)—仰摇(Tilt Up)、俯
摇(Tilt Down)
斜向摇
按摇的角度 扇形摇(小于180度的摇)
半圆形的摇(相当于180度左右的摇)
圆形摇(相当于360度的摇)
动态拍摄
慢摇
中速摇
按摇的速度 快摇
极快的摇(甩)
间歇摇(打点摇)
动态拍摄
摇镜头的功用:
慢摇(常速摇)摇的速度比人眼观察事物的速度慢些。设计慢摇镜头的目的:一是兴趣点遍布,逐一展示多个事物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二是巡视环境,展示规模;三是,逐渐扩展事物,使观众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四是,制造悬念,加强期待效果;五是,提示人物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烘 托情绪与气氛。
动态拍摄
摇镜头在表现上,可以客观地反映摄像师眼前的景物形象,带来描述上的客观随意性,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强制性。
在一个摇镜头中,镜头运动时间与画面框架的结合,积累地表现着空间形象。不通过剪接而让观众观察到画面内容的变化,与观看固定画面相比,人们观看画面内景物的时间相对短了,由于画面框架的移动,使观众在观看时受到某种制约(强制性)、具有一定指向性。
展现广阔的空间视野,表达整体形象,保持大范围空间的完整统一。
动态拍摄
拍摄时需要注意的是人站在某处转动头部或身体的视觉经验与使用摄像机摇摄的画面效果有很大不同:人的双眼视角(水平:140度左右)与摄像机视角(一般,水平50度—60度)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无论从摇的角度还是摇动的速度上,摄像机都不能完全模仿人们头颈或眼睛转动的视觉经验。一般来说,摇动的幅度以不超过135度为宜。
动态拍摄
移镜头 将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 用这种方法拍出的镜头称为 移动镜头 或移镜头。
移动拍摄的特征 画面框架始终处于运动之中,画面内所有的物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都呈现位置不断移动的态势,画面背景不断变化使镜头表现出一种流动感。
移动镜头表现的画面空间是完整而连贯的。摄像机的运动带来了拍摄时视点的连续变化,在一个镜头中构成了多景别、多构图的造型效果。
动态拍摄
摄像机的运动,直接调动了人们生活中运动的视觉感受,唤起了人们的各种交通工具上及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当摄像机的运动是用来描述一个人的主观视线时,尤其是剧中人的主观视线时,这种镜头运动就具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动态拍摄
横移(左移、右移)
水平方向 纵深移(前移动、后移动
曲线移动
升
竖直方向
降
动态拍摄
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
拍摄静态对象时,可在画面上产生展示或巡视的视觉效果。拍摄陈列的展品、整齐队列中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工厂流水线上作业的工人、街道两旁和各式店辅等,横移拍摄的画面效果与我们边走边看或是在乘坐交通工具时看到路旁景物逐一划过的视觉经验是相似的。
移动拍摄机拍摄动态对象时,如与被摄对象的运动状态基本一致 ,即摄像机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拍摄,并使运动着的被摄主体始终处于画面之中。其积极作用是能更好的表现运动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过程。
镜头的节奏
节奏是指内容和形式的长短、起伏、轻重、缓急、张弛、动静等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它能给电视观众造成一种或激动、或平静、或紧张、或松弛的心理感觉。
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事件及情节发展的变化的叙述性节奏;一种是造型性节奏,由主题运动、镜头切换及音响特效等造成的节奏。
镜头的组接
镜头不要盲目的进行转接跳转,前后要有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般思维
按照时间顺序,如文艺演出,先表演,后鼓掌,再谢幕。
空间顺序,比如,一个会议先在室内开,然后到室外参观,最后又回到室内总结,编辑时,则不应室内室外,跳来跳去,而应把室内镜头编成一组,然后再编室外镜头,从空间上给观众一种明确的层次感。
符合观众的视觉心理,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一般总是由远及近,先粗后细,或者先知局部而后推及整体。如果和事物发展进程合拍,从大景别到小景别,或从小景别到大景别这样的组接方式。
镜头组接匹配
位置匹配:同一主题变换场景时,让其尽量处于同样的位置;如果有两个主体进行交流等,两个主体位于不同的位置
视线的匹配:要注意画中人物的视线方向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关系。如表现人物的交流关系,如对话、对视,应使两幅画面中人物的视线保持相对的方向。
第一个画面的演员位置偏左 向右看,第二个画面的演员位置偏右,向左看,这样切换画面的话,会比较和谐
运动的匹配:上一幅画面的主体-人或者物在运动,下一幅画面的该主题也要循着同样的方向运动,要不会有冲突感
比如:一个运动员向画面的左边跑动,下一幅切换如果是跳水运动员向上跳或者其他运动员向右边跑,就不会和谐;
过渡与转场
后期编辑时,用合适的过渡和转场方式使观众分清段落与层次,正确理解内容。在多数情况下,一部电影要由若干组镜头相连,才可以叙述完整。这样一来,在两组镜头之间就需要选择合适的视听元素来转场和过渡。
常用的转场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特技手段作转场 叫技巧转场;一类是用镜头自然过渡作转场 叫无技巧转场。
技巧转场
常用的转场技巧:淡入淡出、叠化等
技巧转场,有着明显的人工和特技机的痕迹,形成比较明显的段落感,一般被用作较大段落间的转换。在两组镜头之间的转换中,则多采用无技巧的方法。
无技巧转场
相同主体转场
上下两镜头是通过同一主体来转场,镜头随主体由一场景到另一场景
主观镜头转场
所谓“主观镜头”是指借镜头中人物的视觉方向所拍的镜头。比如,前一个镜头是画面中人物在看,下一个镜头介绍所看的场景,下一场就由此开始
特写转场
就是前面的镜头无论是什么,后一个镜头都从特写开始。由于特写镜头的环境特征不明显,所以变换或没有变换场景不易被看出;
空镜头转场
画面上没有人物的镜头叫空镜头。比如天空、草地、水面、田野、树林等。空镜头用于转场,有时就如一个删节号,让观众对前一段的思考、回味逐渐淡化,逐渐停下来,并翻看下面的新段落。
利用情节和内容的呼应关系转场
利用上下段落之间在情节上的呼应关系和内容上的连贯因素实现转场,能使段落的过渡不留痕迹。
还有画外音转场、挡黑镜头转场等